跳过导航链接
李孝鹏:选准方向,夯实基础,关注工程
发布时间: 2012.11.27     作者: admin     浏览次数: 2924

  我毕业于2011年。工作一年多来,回顾之前的学习经历,总结现有的工作经验,我觉得作为一名可靠性工程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我所服务的行业,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往往关系到国家相关重大专项和重点型号的立项论证,我在恩师黄洪钟教授指导下学习具备基本的能力,能够让我和众多其他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也切实感受到了行业发展需求带给我们的巨大压力,知识储备的不足,对实际工程问题认识的欠缺,自主学习时间的不足,继续深造机会的难得,都成为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拦路石。为了能够让正在学校系统接受可靠性专业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师兄弟师姐妹更好地掌握可靠性理论和技术,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将自身作用发挥的更加充分,我将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写出来,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会一:可靠性技术专业范围宽广,需要尽早确定研究方向

  可靠性技术是一门与产品或系统故障作斗争的专业工程技术。按照不同的标准,可靠性技术有不同的分类。除了一般的基本可靠性、使用可靠性,按照技术流程,还可以分为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验证及评估优化;按照产品层次,可以分为组件、部件、单机、分系统、系统、整机以及网络可靠性;按照研制阶段可以分为方案、工程研制(初样、正样)、使用可靠性;按照专业类别,可以分为机械、机电、软件、电磁可靠性等;按照产品关注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工艺、贮存可靠性以及失效物理等。所有与可靠性相关的产品类别维度、产品研制阶段维度、产品层次维度以及可靠性技术流程维度之间的任意组合,都将产生可靠性专业技术的一个具体方向,都将面临众多理论和实际工程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可靠性技术的专业领域是十分宽广的,在校期间需要尽早确立主攻方向,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针对选定的专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积累,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和研究效果。

  体会二:可靠性工作定量要求加强,需要及早夯实相关基础

  专业方向确定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众所周知,传统可靠性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之上的,并由此衍生出了诸如结构概率设计、FMECA、FTA、WCA及SCA等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应该说,对这些基本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的熟练掌握,以及在计算机环境下的编程应用是可靠性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对于实际产品和系统可能出现的模糊、多态、动态等特点,采用模糊数学和随机过程进行刻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可靠性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数学工具,有必要系统学习和积累相关数学方法,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面对一个庞大的多态系统(例如卫星导航系统,天上不同轨道卫星状态多样,地面接收站网地点和功能各异,卫星之间、站网之间以及卫星和地面站网之间存在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数据链路),系统可靠性模型的求解面临“状态维数爆炸”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两种途径。一是选择更为优良的算法,降低算法复杂度,将NP-难问题降为复杂度可以通过多项式表达的问题。另外一个途径是对可靠性专业软件的应用。国内外特别是国外针对实际复杂工程的需求开发了众多可靠性专业软件,这些软件各有特点,例如RELEX、ISOGRAPH等,可以进行常规的RBD、FTA、MC仿真等工作,ITEM QRAS和RISKMAN等软件注重分析复杂系统风险等。从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需要的量化和高效要求角度考虑,可靠性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软件工具。

  体会三:可靠性技术源于工程实际,需要重点关注工程需求

  可靠性技术的服务对象是工程产品或系统。掌握了相应可靠性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和软件工具,需要进一步了解研究的不同产品或系统结构组成、功能特点、失效模式以及工程关注的焦点问题,即工程需求。例如,在航天领域,卫星产品的关键问题是长寿命验证技术和方法;运载火箭因为飞行时间短,经历的各种环境条件复杂,环境适应性的要求远高于寿命要求;导弹武器系统对维修保障和贮存可靠性的要求更为突出;载人运载火箭和飞船等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等等。如何将工程问题提炼总结,寻找到合适的可靠性特征量,从而建立合理的可靠性模型进行求解,是可靠性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关键。这一步做不好,可靠性工作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容易产生“数字游戏”之嫌,不能充分发挥可靠性技术的强大作用。

  目前,可靠性专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航天可靠性技术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迅猛发展。微观方面,航天产品故障物理的研究方兴未艾,众多基于故障物理的可靠性技术方法将有效提高动量轮、红外地球敏感器等航天产品可靠性水平,延长寿命;宏观方面,卫星组网、多星(器)协同任务趋势越发明显,如何对这一层次的系统进行业务/规划以及功能流程的可靠性分析验证、评价优化是可靠性工程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作为可靠性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工程需求,用数学方法和软件工具在可靠性理论和工程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只有将可靠性理论和技术方法同具体的工程实际相结合,遵循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原则,可靠性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靠性技术人员才能更快成长。

电子科技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2011届硕士毕业生

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可靠性研究所 李孝鹏

2012-11-27

 

版权所有: 电子科技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主办单位: 可靠性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地址: 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邮编: 611731
访问统计: 199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