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链接
王贵宝:工程可靠性有感
发布时间: 2012.12.10     作者: admin     浏览次数: 3057

  博士阶段系统学习了质量与可靠性的理论基础,加上从事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工作多年,对于我国工程可靠性实践有个整体感受。首先是我国对装备研制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工作无论从项目组织上、管理手段上,还是从项目成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上,目前都远远不够。我国的装备研制还没有形成系统高效的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团队,缺少正规的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培训,也缺乏持续一致的质量管理记录,这使得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的研究失去了实践意义。同时,对质量与可靠性的理论探讨上,往往只注重于具体质量问题的研究,没有把一种质量问题的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联系建立起来,因而容易使研究片面和孤立。理论与实践上,迄今为止仍还有较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工程可靠性计算理论基础是概率与统计。这个基础是否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呢?我看是需要的。第一个是理论计算误差的累积问题,一个工程型号系统,可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组成,如果在计算可靠性指标时,每个零部件的估算误差为0.01,十个零件串联,大家可以算一下,这个误差是多少呢?我们比较幸运,能够在研究生阶段期间当黄洪钟老师的学生。黄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影响比较大。黄老师在可靠性领域的影响力是一个宝贵的财富,使得我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能够及时接触到质量与可靠性领域的最近进展。举一个例子,对于这种理论计算误差的累积问题,黄老师曾经讲到过国外可靠性专家工程实践时将高可靠性零部件的可靠性指标直接定为1,我认为这是一个减少系统可靠性理论计算误差的累积问题比较好的办法。

  第二个是可靠性指标计算时统计样本信息的问题。可靠性指标是一个样本信息的平均统计量。因为条件信息掌握的不完整,系统发生失效的条件概率在特定的条件下是会发生变化的。在可靠性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可靠性指标理论计算时较高,如给出系统可靠度99.9%,在正常工况条件下基本上不会发生失效,但实际上这种失效事故还不少,如温州的动车事故和历史上多次发生的航空航天飞行事故等。我看这反映的是条件概率的问题,对于平均统计量,失效率是这样的,但对于个体,由于条件概率与整体平均工况下的条件不完全一样,样本个体的失效率可能与样本整体的差异较大,如大部分样本的可靠度为99%,某一个具体的样本个体的可靠度为1%,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对于这种问题,我认为还是需要将概率统计与信息论结合起来,深入分析系统的可靠性指标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工程可靠性实践过程中,对于人的因素考虑得较少。我们在理论计算时,一般假设条件是将人的因素排除在外。实际上,对于多数系统可靠性来说,人的因素都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从微观角度来看,装备发生失效往往是由于人的因素(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管理水平、业务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和物的因素(工作条件、装备故障、自动化程度、保护装置、装备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的因素变化太多,将人的因素考虑到系统中,计算的误差可能会较大,这容易造成工程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这一块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国内外还是有些差距的。这应该是我们质量与可靠性从业人员今后共同努力的一个研究方向。

  回想博士阶段学习,年轻人在一起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需要自己不断创新思维。在掌握好国内外可靠性理论发展前沿的同时,有条件时多做一些企业的横向可靠性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就是要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学术论坛。当年的“310论坛”积极分子如今都走上工程可靠性研究和实践之路。到了新校区后,“310论坛”已更名为“工程可靠性论坛”。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可靠性理论与工程实践好好的结合起来。如果离开工程实践,可靠性理论必定是无源之水。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工程可靠性实践,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老一辈可靠性专家的推动下,我国的工程可靠性研究和实践工作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作者系空军驻372厂军代表,可靠性工程研究所2006级博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 电子科技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主办单位: 可靠性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地址: 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邮编: 611731
访问统计: 1997636